這樣說教出好品格

 

每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,周遭的大人經常不加思索的訓斥說:「不可以那樣!」然而那些刺耳的話,孩子卻一點也聽不進去。大石良子是將「引導式對話」運用在日本教育現場的第一人。她指出,和孩子對話最重要的是,先接納孩子的想法,引領孩子思考「什麼是事情應有的面貌?想做什麼?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再根據這些目標,讓孩子自己思考、選擇和決定「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或行動」。以下內容摘自大石良子的著作《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》,教你如何引領孩子改變自己。

 

孩子愛回嘴、吵架,老師可以怎麼談?

有些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和同學吵了起來,經 常跟 老師回嘴。當他和同學發生爭吵時,老師如果從遠處大聲訓斥,通常不會有效果。這時可以走近他,先聽聽他的說法,藉由聆聽和認同,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。並讓他知道「老師很想一直站在你這邊」,明白「回嘴給人的感覺很不好」,再感同身受的說:「就是啊,有時候可能還是會忍不住。」最後提議:「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得到,我們來勾勾手。」有了大人的認同、信任,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出現轉變。

 

孩子動不動就對人施予暴力,老師可以怎麼談?

有些孩子因為自我偏見,無法跟朋友好好相處。例如:跟人稍微擦撞一下,就認定是對方故意的,立即還以暴力。這時可先問孩子「怎麼了」,設法拉近距離。接著詢問其他孩子對同件事的看法,重新建構事實,例如:「你們有沒有被別人撞到,或踩到腳?」如果其他孩子答「有啊」,老師可以再問:「那你們為什麼沒有生氣?」藉此呈現出另一種觀點:「玩的時候被踩到也沒辦法,就是因為這樣才好玩。」最後區隔問題,「有人會故意踩別人?還是你自己這樣覺得呢?」讓孩子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誤解,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。

 

孩子愛鬧脾氣,老師可以怎麼談?

愛鬧彆扭的孩子其實「很想跟大家一樣」。先讓孩子意識到「和大家一起做事時很開心」,再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,情況將大有改善。就算偶爾又生起悶氣,老師只要問他:「這樣鬧彆扭,會有什麼好事發生?」、「你想發脾氣?還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事?現在該怎麼做才好?」孩子的態度馬上就會軟化。

 

孩子缺乏自信,挫折忍受力低,家長可以怎麼談?

有些孩子嘗試新事物時,只要稍不順利,就備感挫折,哭個不停。這時可先藉由陪伴,增加安全感。然後找出孩子的長處,把肯定和稱讚當做養分,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信。最後重新建構事實,引導孩子改變對事物的看法,例如,「做不好並不丟臉。只要肯去嘗試,就有可能成功。如果不去試試看,永遠都做不到。」

 

孩子不愛上學,家長可以怎麼談?

有些孩子生性膽小,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恐懼,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請假。當孩子說出「好累」或「好可怕」,請先接受他的感覺,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被聽到、被接受。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,父母的做法應該剛柔並濟,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隨便讓他請假,一方面用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,告訴孩子每個人對未知的事物都會感到恐懼。一旦選擇不逃避,就能克服恐懼,嘗到其中的樂趣。在生活中,也要多陪孩子面對不擅長或討厭的事,藉著傳授一些小技巧,減少孩子的恐懼。

 

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《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》

 

作者/大石良子

 

摘要整理/陳念怡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契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