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效的管教,培養出自律的小孩

 

作者/薩姆.戈爾茲坦(精神醫學系臨床講師)、羅伯特.布魯克斯(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)

我們的輔導對象和研討會與會者經常問我們:什麼樣的管教方法或方針最能夠激發自律?我們的答案很簡單:與孩子的正面關係。父母親及其他照護者往往太急於想從一本管教指南中學到一招半式,卻沒有去想想,當孩子們信賴訂定規則與罰則的大人,就比較會把大人的要求、限制與罰則聽進去並有所回應。而要發展令人滿意的正面關係,同理心是重要技巧之一。

理想上,管教的最終結果不是要製造聽話、順從的孩子,管教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自律,為了讓孩子們具備自我掌控感與自律,父母親必須學習運用管教方法,促使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技巧,並加以運用。學會三思而後行、學會衡量不同的解決辦法,就能培養出自律的真正精髓。

以下技巧可協助父母進行發展自律的管教

 

.運用自然與邏輯的後果

 

自然後果是指孩子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,這些後果可以教導孩子,他們的行為或選擇是由他們自己掌控,並且會導致特定的後果。舉例來說,在某一次研討會中,一位母親說到有一次天氣寒冷,她九歲大的女兒要出去玩。這位母親很快就和她女兒為了戴手套的事吵了起來。最後她讓步,這個女孩在外面待了大約三十分鐘後,就進來找她的手套,並且為了愛面子,對她媽媽說,她出去後,氣溫又降了好幾度,媽媽也明智地接受她的說法。比起她媽媽原本可能要說的長篇大論,這個女孩從她自己的選擇所產生的後果學到了更多東西。

邏輯後果有時候與自然後果有所重疊,不過通常是與父母親為了回應孩子的行為所採取的某些行動有關。在一次研討會上,有一位父親提供了邏輯後果的例子。每到天黑時,他都要提醒他九歲大的兒子把腳踏車牽進車庫放好。有一天,他兒子把腳踏車停在外面,一場暴風雨過後,腳踏車壞掉了。接著,當兒子生氣地要求父親去修腳踏車,這位父親告訴他,他們可以把車牽去腳踏車店,看可不可以修好,但付修理費是這個男孩的責任。如果腳踏車修不好,這個兒子就得負責從他的存款拿錢出來買一輛新腳踏車。如果能以不帶情緒的語氣表達,這種回應是有效的;孩子從結果本身學到東西,而不是從父親對於可能結果的長篇大論。

 

.預防重於善後

 

有效管教的父母親都知道,可以讓他們得到較好結果的是積極教養的,而非補救的作法。父母親應試著理解是什麼因素引發孩子的問題行為,然後問問自己:「有沒有辦法改變現況,讓我的孩子不要有那樣的行為?」這也促使父母親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,讓孩子一起來思考各種不同的解決辦法。

  

預防,也包括對你的孩子有切合實際的期望,而不是讓他們處在可能導致不當行為的情境中。如果你家有個好動的學齡前兒童,八九不離十,可以料得到這個孩子很難在高檔餐廳乖乖坐好,花上兩個小時吃完一餐。如果是這樣,那麼一開始幹嘛要帶這個小孩去呢?

 

.給予正向回饋和鼓勵

 

處罰和負面的行為後果,其實只是管教的形式之一,而且通常不是最有效的形式。我們建議父母親要「逮到」孩子正在做好事,並且讓他們知道。孩子達到切合實際的期望且行為得體時,要給予他們正面的評語。

所有人都是靠著正向回饋才能成長。適時表達鼓勵與愛意,對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很重要。當孩子感受到被愛且被欣賞,且因為表現好而得到鼓勵與支持,就比較不會從事負面行為。有些孩子,尤其是所謂性情不好的孩子,可能比其他小孩更需要正向回饋,但許多父母親也發現,這種額外的時間投入,是他們嘗試過最好的管教形式。

(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《培養自律的小孩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契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